把酒祝东风 且共从容

期次:第8期       查看:251

  □张玲玉
再见了,朝气蓬勃的那些年;再见了,朝夕相处的老师同学;再见了,西三环北路25号。
  一直觉得毕业是一件很遥远的事情,仿佛我不去想,它便不会来。直到看着同窗们在校园的各个角落里穿着学士服拍毕业照,直到送别了一位位好友,看着她们渐渐远去的背景,我才真正意识到要说再见的那天终于来了。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想在毕业前夕再逛一逛校园,再看一眼我们熟悉的风景,把过去的回忆雕刻在脑海。校门口的牌子上,“西三环北路25号”
  几个大字闪闪发亮,承载了我们4年的时光。4年里,无数次离去、归来,当远远看见青政大厦上的“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中央团校”几个大字时,便会觉得安心,到家了,真好。无论未来会有如何变化,“西三环北路25号”永远不会变,它永远挑动着我们心底最柔软的那根心弦。
  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图书馆前,一位小师妹正坐在台阶上看书,此时的校园安静,祥和,一缕风拂起女孩的发梢,扫过铅印的字迹,如此岁月静好,让人忍不住贪恋这时光。走到拐角处,我忽然发现,这竟是我初入学时走的那段路程,那时中文系的签到台正摆在此处,师兄师姐早早起来收拾妥当,准备好迎接我们。当时父亲送我过来,在签名墙上写下自己的名字后,再在心愿贴上留言,我已记不清当时写下了什么,但是那种充满期待和略带紧张的心情现在想起来依旧感受得到。只是现在,多了份从容与不迫。茫茫人海,我们相遇在中青,相识在中文,便是一场缘分,恍如无意开遍陌上的花,在彼此的生命里出现,然后粲然绽放。
  朗朗书声伴晨光。走过教学楼,脑海中便浮现出上课的情景。现代汉语课堂上严谨而温柔的朱妈妈,忘我朗诵《诗经》的国民大叔,讲起魏晋名士来颇有风范的俊俊,钟爱明清古典小说的贵贵,让我们在美学课上读《1844年经济学手稿》的登登,在文学课上常常和同学们分享艺术的桂琳老师,既懂甲骨文又写得一手好篆书的艳红阿姨,教会我们公文写作技巧的跣哥,将外国文学话剧表演引入课题的梅梅,鼓励每一个热爱文学的人坚持读书创作的何玉蔚老师,对每一部外国文学作品都可信手拈来的宏伟阿姨,身材姣小却积聚大能量的丁文老师,坚持主办文学经典导读的华积哥,初为人师的大师姐,温柔细致的向静老师,在毕业晚会上为我们深情献唱的沈健平大师兄,在我们初入学时关心我们成长与转变的徐宇雷老师和刘姐姐,待我们如朋友如亲人的赵姐姐,把我们领入诗歌殿堂的可乐诗人徐钺老师……嘴里默念着每一位老师的名字,默默感恩,不管是在求学路上,还是在生活中,感谢中青中文的每一位老师,在大学4年里引领我们成长。
  跑过12分钟的操场,埋头读书的图书馆,静坐谈心的三棵树,它们见证了我从短发变成长发,从19岁变成23岁,每一处都写满了回忆,每一处都有我们走过的痕迹。
  回忆是6月开出的花。离开的时候,才突然发现,我早已爱上这小小中青院,在不经意的时刻。学校送给我们的临别纪念币在阳光下闪着耀眼的光芒,一生中青,一世钟情。愿我们心如所向,花开如常。
  (作者系中国语言文学系2013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