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南疆基层工作者的心路历程

期次:第8期       查看:471

  □李科一
转眼间,离开北京、离开母校一年了。“你在那边能否适应?”“那里安全吗?”“什么时候结婚?不要误了人生大事。”“你需要什么就跟我们说。”……领导、同事以及好友们时常的问候让我特别感动。其实,南疆工作虽然苦点累点,但苦中有乐,只要你具备坚韧不拔的意志、为人民服务的追求、适应工作的身心素质,梦想终会在这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作家柳青语)我在人生的紧要处,选择到南疆基层工作,就是要与基层干部一起建设美丽新疆,在奉献中实现人生价值。这是一个特别难以决定、特别难以割舍的人生选择。
  记得在入疆培训班上,自治区组织部马学军部长曾嘱咐我们:“南疆基层是块磨刀石,你们要在这块磨刀石上磨练自己,立志气、去娇气、接地气、存锐气。”如今,言犹在耳,我已真正体会到“磨刀”的艰辛与不易。到基层后,我大致经历了新鲜体验期、疲劳煎熬期、心理调适期、适应稳定期4个时期。初来乍到,异域风情、各色美食让我倍感新鲜。然而,当工作进入正轨,熬夜加班成为家常便饭,没有周末和节假日,一旦闲下来,那种疲劳感、孤独感和厌倦感油然而生,熬不过的人就回内地了。在繁重的工作压力下,我不断暗示自己,绝不能被工作重担压垮。渐渐地与同事们打成一片,大家对我的态度也从初始的惊讶、怀疑到认可了。
  在心理调适期,我时常被身边的同事感动着。同事们经常加班加点到深夜,他们那种忠诚于党的事业、勇于担当奉献的精神特别激励我。经过月余的心理调适,我适应了超繁琐、高强度、快节奏的基层工作,从而过渡到稳定的适应期。
  在边疆基层,条件更苦,责任更大。因缺水我们不能按时洗澡、洗衣;因工作繁忙,“5+2”“白加黑”变成了我们的日常……有时候,我走出低矮的农舍,仰望远处的雪山,巨大的心理落差和孤独感扑面而来,内心忍不住追问:未来在哪里?其实,用来奋斗的青春回忆起来并不总是那么美好。但我始终坚信,只要坚持梦想和追求,一路的奔波和付出就有了特殊的意义,毕竟我与群众的心更近了。
  难忘熬夜加班到深夜时,同事递来硬邦邦却香喷喷的馕饼;难忘跟同事们在荒原上驱车百里督查工作时的内心震撼;难忘农牧民群众递给我的莫合烟,还有不断重复的问候语 “亚合西姆塞斯”;难忘村里的小学生悄悄给我送来的青杏;难忘与农牧民群众围坐一起畅谈的场景……这些经历和感受已融入到我的工作、生活和思想,是我坚持在基层工作的感情基础和根本动力。
  “小小中青院,暖暖我的家”。偶尔闲下来的时候,我就特别想念我的母校、领导和老师,想念我的同学和曾经的同事们。“相聚不知珍惜,别离更觉轻重。”每当想念母校时,我就反复播放学校宣传片,那峥嵘岁月、光辉历史、代代相传的家国情怀,总是让我激动万分、泪流满面。这些美好的中青印记,连同那融入血液的中青人特有的精神气质和实践品格,犹如一盏指路明灯,照耀我前进的路。而我,将同许许多多的基层干部一道,奋战在实现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伟大征程中。
  (作者系我校2015届毕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