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夕琳:公益让我看到震撼心灵的人和事

期次:第6期       查看:55




  □文/记者 陈诺她是位热心公益的中青学子,因此获得了学校第11届“芙蓉学子·榜样力量”公益行动奖。对于自己获得的奖项,她说:“这只意味着担负更多的责任,更要努力做好公益。”
  她是葛夕琳,新闻传播学院2015级学生。信赖,是最好的鼓舞抬头看看,电风扇正在飞速旋转,但肌肤仍没感觉到明显的清凉感。酷暑难耐,志愿者们仍坚守在讲台上为孩子们讲授兴趣课程。似火的骄阳把这个暑期拉得更漫长了。葛夕琳和她所在的青志协支教团队,在这酷热的季节走进了河北省邢台市柏乡县北大江村小学。
  那年暑假,葛夕琳和支教的同学们住在江村小学的宿舍里,生活问题都得自己解决,环境比较艰苦。刚来时葛夕琳也有点不适应,“如果在厨房里放一张粘苍蝇的纸,感觉一会儿就可以粘到几百只。”她开玩笑道。
  学生们的热情以及对志愿者们的期待,是大家心中难以抹去的美好记忆。“青志协在这所小学的‘支教工程’已持续了7年,家长和学生们都比较信赖我们。”1个年级只有1个教室上课,学生报名人数早早就爆满,葛夕琳他们因此备受鼓舞。勿以施舍的姿态做公益进大学以来,除了参加支教外,葛夕琳去华奥打工子弟小学教葫芦丝课程,去临终关怀医院做义工,还一直坚持做爱心家教……葛夕琳大一就加入了青志协,现已在青志协主席团任职。在课余属于自己支配的时间里,她希望能多做些有意义的事。“大学生已成年,以前是社会的索取者,现在应为社会的回馈者。之所以选择协会的支教部是因为家境贫困或者有缺陷的孩子更需要我们的帮助。”
  公益活动过程中遇到的挫折与困难,单凭一腔热血还是难以克服的。怎样才能更好地与自己帮助的对象相处,沟通的时候要注意哪些细节等,解决问题的办法只能在实践中慢慢摸索。葛夕琳深有体会地说:“不能以施舍的姿态去做公益,彼此应是平等的,要让接受者感到你是真心地想和他一起成长,想帮助他一起度过难关。要有一颗仁爱之心,才能促进彼此和谐关系的形成。”
  第一次做爱心家教的时候,葛夕琳教的那个孩子长期处于自闭的状态———父亲的猝死,让其精神受到了太大的打击。葛夕琳初次与孩子见面时,孩子竟一直瞪着她,还不时对她吐脏话———或许她心里的压力积蓄太久了,一见到要和她交流的人神经就容易迅速拉紧。“我没有生气,只是她妈妈跟我说孩子情况时泪流不止的样子让我很难受。”她不断地尝试各种方法,一点一点地打开了孩子封闭的内心。“其实,家教、支教,还有临终关怀,作为志愿者,心里的压力是最难克服的。”尤其是面对那些临终的老人,志愿者们都清楚,老人当时再怎样开心,也可能是最后的见面了,心里的坎就很难跨越。“做志愿,真正想助人者才能够坚持下来。”葛夕琳坦然道。
  公益让葛夕琳接触到社会的脆弱面,她常常看到很多震撼心灵的人和事。“很多让你疼痛的事情,需要你接受,需要你尽自己微弱的力量去做改变,哪怕只是改变了一点点,也会去坚持。”帮助别人也是帮助自己公益的过程艰苦而又充满喜悦。每每看到孩子们有好的转变,葛夕琳都倍感欣慰。许多孩子后来成了她的好朋友,会给她打电话,给她写信,给她很多的惊喜。尤其是那些老人喜欢听她唱歌,能记得她的名字,一种难以言说的满足感便会油然而生。
  “做公益的帮扶对象是谁?我的答案是,是弱势群体,也是我们自己。”
  刚上大学的时候,葛夕琳跟许多人一样,常常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而感到烦恼和迷茫,是参加公益,让她找到了自己成长的力量和方向。尤其是帮助突然失去父亲的女孩,还有后来只能和瘫痪的爷爷相依为命的孩子的经历,让她成熟了很多。从与她们相识,到她们慢慢地打开心扉,再到倾心相对,双方的生活和思想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参加公益活动,我不但帮助了别人,还得到了对自己的认可,还有发自内心的震撼,这种震撼带给了我许多改变。”
  “做公益要坚持,绝不能半途而废,否则对自己、对别人都是一种伤害。”现在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参与公益,而仍有不少参与者浅尝辄止,有了几份实践证明或是一两次志愿的体验就停止了。“目前大学生做公益缺少的是一套相应的管理机制———缺少专业做志愿的机制,缺少对志愿者成熟的鼓励机制。”葛夕琳感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