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高校思想政治课程吸引力的路径探索

期次:第17期    作者:高迎爽 宋立新 刘文涛   查看:53

 高校思想政治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在培养大学生政党认同、道德修养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当前多元价值观背景下,新媒体的兴起改变了高校思政课的生态环境,而思政课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导致这类课程对学生吸引力不足。如何提高高校思政课对学生的吸引力?笔者对近五年来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的思政课———《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进行认真分析,通过词频法进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从中归纳出提高高校思政课吸引力的路径:
  第一,增强思政课吸引力,“有责”是前提。“有责”就是指任课教师要有端正的教学态度。这是赢得学生尊重、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基础。学生的学习热情与教师的敬业精神之间存在着正向的关联。如果一名思政课教师对教学没有较高的追求,在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上必然难以有所创新,也就免不了会照本宣科。因准备不足而敷衍了事,不仅会使学生厌倦,甚至会使学生对思政课产生误解,认为这只是一门可以应付了事的“水课”。
  第二,增强思政课吸引力,“有料”是关键。“有料”就是指任课教师要与时俱进,要在教学内容上寻求创新和突破,更新知识储备,拓宽教学目标的广度与深度,确立新的价值定位和吸引点。这就要求任课教师一方面要将新的研究成果、新的历史资料、新观点和新认识带进课堂,并把国外社会科学研究的新成果介绍给学生;另一方面要有高度的政治敏锐性,用新的理论、新的方法分析和认识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做到上接政策下接地气,才能够产生代入感,吸引学生。当然,这种“有料”不能脱离思政课的本质,不能脱离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框架,更不能漫天乱谈、东拉西扯。
  第三,增强思政课吸引力,“有趣”是手段。“有趣”就是指思政课教师要注意运用新的教学方法,活跃课堂氛围。有效的教学方法能够将较为严肃、易成说教的思政课变成富有激情、震撼心灵的难忘课堂。这就要求任课教师能够积极探索和更新教学方法,完善教学手段。根据对学生主观评价的分析可知,学生喜欢的教学方式有情景式教学、任务驱动式教学、辩论式教学以及体验式教学。比如,有的老师实行由学生登台讲、演、论、评,再进行展示评比的学生主体式教学,就极大提高了教学实效,广受学生好评。
  第四,增强思政课吸引力,“有用”是内核。“有用”就是指思政课教师讲授的内容不能是纸上谈兵,而要能够帮助学生解决现实问题和困惑。这样才能使学生有获得感,保持对思政课的兴趣和热情。思政课教师应坚持问题导向,所讲授的知识点要重点围绕学生思想上可能存在的错误或模糊认识的地方、当前社会热点问题可能干扰学生思想的地方、西方意识形态可能影响学生思想的地方来重点安排,所讲授的知识要适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实际要求,要能够密切联系现实问题和学生生活实际,突出实用性,并且符合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实践方法。
  第五,增强思政课吸引力,“有力”是保障。“有力”就是指思政课教师讲授的内容要有说服力。说服力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例证足够充分,能够有效地印证理论的正确性;二是教师本身的言传身教。这就对思政课教师提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首先,思政课教师对于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必须是真信真懂,容不得掺假;其次,思政课教师要能够熟练地运用例证法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真实地呈现给学生,让学生们也能够真学真信;最后,任课教师必须要在日常的生活中做到言行一致、知行合一,这样才能发挥榜样作用。言传身教是最好的教学,教师的身体力行是增强教学说服力最有力的保障。
  当然,提高高校思政课吸引力,除了教师个人的努力之外,还需要来自国家、社会以及学校多个层面的支持。国家层面,应从政策制度上推动高校思政课改革,建立从小学到大学思政课改革的有效衔接机制,改革思政课考查的指导思想与方法,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改变。学校层面,应结合国情、校情及专业建设,从顶层设计上鼓励思政课教师进行教学改革与创新,打破思政课从理论到实践、从校内到校外、从课堂到社会之间的割裂状态,形成“顶天”“立地”“融通”的思政课育人观与教学实践。此外,还应积极加强对任课教师职业道德、职业素养、教学方法的培训,探索建立专门指向思政课教师的评价与培训体系,构建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有益生态,激发教师主动进行教学创新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提高思政课的吸引力。
  (高迎爽、宋立新系规划与评估处教工,刘文涛系中国马克思主义学院2014级研究生)